qrong 发表于 2019-12-12 11:09:00

5问垃圾分类:与2000年有何不同,难在哪儿,群众怎么看......

2000年,启动了8个试点;2018年,拎出了46个重点城市;2019年,全面启动垃圾分类的声音不绝于耳。



住建部给出的数据显示,23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启动垃圾分类,46个重点城市都已经出台了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,且居民小区垃圾分类覆盖率超过50%。

从宣传效果和阶段性成果来看,这次垃圾分类的全国推广与十几年前有了明显的不同。

1
一问,不同点在哪?

2000年基本可以认定为“零经验”,2019年则不同

2000年的基建情况相较2019年也有很大不同

2000年的环卫清洁还局限于“扫大街”,2019年却刷起了“大环卫”朋友圈

2000年的环保市场大环境只能说一般,2019年环保产业却几经转型

2000年垃圾分类推广力度停留在“试试吧”,2019年“强制”两字几乎随处可见

2000年废品回收靠街头巷尾的“吆喝”,2019年循环经济撑起了再生资源回收的一片天

2000年,智能回收垃圾桶、垃圾分类云计算、追踪溯源大数据,还没有掀起风云


当然,有人肯定垃圾分类目前所取得的成绩,也有人质疑垃圾分类效果所谓的数据。实际上,造成这种分歧的原因也脱离不了认知的差异化。而且,垃圾分类确实有其难点所在。

2
二问,垃圾分类难在哪儿?

提到垃圾分类的难点,耳熟能详的就是“三低”——知晓率低、投放准确率低、资源利用率低

没错,时隔十几年,垃圾分类还是在被这个三个问题困扰。知晓率低会影响投放准确率,投放准确率会影响资源利用率,环环相扣,将矛头指向了宣传和教育。而如果要追根究底,大概是因为中国太大,人口太多,教育的普及作用还需要时间来发酵。

省、市、区、镇、县、村、街道、社区、户,平常也不少见XX街道宣传垃圾分类到户、到人,这样的消息,那么为什么还会有“知晓率低”这种说法?

一来,流动人口多带来的不确定性大。二来,垃圾分类推广进度不均衡是无法避免的,一部分地方的宣传效果好,宣传力度大,创新方式更容易被接受,知晓率自然就高。

而知晓率跟投放准确率又不能划等号,也就是说,知晓率高仍然分不好也是常见的问题,一方面,这受到人口素质影响;另一方面,这受到推广方式影响,并与长效机制挂钩。

解决了投放准确率问题,地方基建水平、管理水平、再生资源市场的成熟度、末端处置的效率等,又会影响到资源利用率。

所以垃圾分类难,难在“牵一发而动全身”,前中后端能不能配合默契,很重要。

这就牵涉到了三问↓↓↓↓↓↓

3
三问,如何才能配合默契?

从顶层设计而言,国家政策好,也要地方配套制度跟上,技术指南也好、任务细分也好、指导意见也好、项目规划也好、监督考核方案也好,都需要形成体系,并且发挥长效作用。

从示范作用而言,46个重点城市的带动效应在前,机关单位、企事业单位,以及公共场所的“强制”规定在后,穿插探索出了不同道路的各地样本,足以成为宣传材料。

从环保企业而言,垃圾分类的千亿市场,“无废城市”的万亿市场,难道还不够分量推动技术和设备的创新加码?至于其他企业,垃圾分类对成本的影响取决于控制,并且也不失为一次管理水平的升级契机。

从个人意愿而言,我们不妨进入下一个问题。

4
四问,群众怎么看待垃圾分类?

“你觉得垃圾分类有用吗”“有”

“你愿意进行垃圾分类吗”“……”

恐怕这是很多人的现实写照,知道垃圾分类是“功在千秋”,也是势在必行的。这么多年的宣传也让一代又一代人了解到了垃圾分类的重要性,但是“知易行难”。

从【只要进垃圾桶就行】到【大骨头要踢出来、塑料分能回收不能回收的、奶茶喝不完要分开扔、纸板有人收吸管没人要、早出晚归碰不到定时扔垃圾的点、纸尿裤到底怎么扔、灌装饮料瓶能不能回收】……问题百出。

据上海交通大学民意与舆情调查中心在2019年度的《中国城市居民环保态度与行为调查》中的结论提到,35个被调查的城市中,有94%以上的调查对象表示愿意垃圾分类;近36%的调查对象认为,垃圾分类效果不怎么好;8成以上的调查对象,对未来垃圾分类效果保持乐观预期。

这个调查结果,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体现我国目前垃圾分类的总体状况。不过也要认识到,35个城市在我国600多个城市中仍属于冰山一角,其次就是调查选取的是省会城市和副省级城市,各方面条件都略高一筹。

但至少能够说明,即使以点带线,以线带面需要时间,垃圾分类的宣传效果和践行效果都是值得肯定的。德国的40年,日本的27年,我们也需要给垃圾分类更多“耐心等待,用心对待 ”。

所以,五问,在垃圾分类中,你会扮演什么角色?



信息来源:环保在线 微信公众号
页: [1]
查看完整版本: 5问垃圾分类:与2000年有何不同,难在哪儿,群众怎么看......